【进击吧,国产科幻3】当科学“撞击”科幻,“大爆炸”发生了

来源:互联网 时间:2023-02-28
阅读提示 从科学到科幻,再从科幻到科学,这场文艺作品与科学科技的碰撞,创造出了无数的意想不到。国家级科学家团队全程护航国产科幻影视向世界远航鸣笛,在这个过程中,也向

  阅读提示

  从科学到科幻,再从科幻到科学,这场文艺作品与科学科技的碰撞,创造出了无数的意想不到。国家级科学家团队全程护航国产科幻影视向世界远航鸣笛,在这个过程中,也向更大的受众群体播撒了科学的种子。对于中国的影视产业和科普事业,这都是一次伟大的尝试。

  “宇宙闪烁是否真实存在?”“数字生命有可行性吗?”“如果一天变成60小时,我们要工作多少个小时?”……

  依然沉浸在影《流浪地球2》、视剧《三体》等国产科幻中的观众们,在二刷三刷过后,被片中展现的宏大完整又有带入感的世界观持续震撼,开始不断地凝望头顶的星空。他们将众多关于天文、物理、人工智能、化学材料等学科的问题“@给了”两部作品的科学顾问们。

  带着和观众们一样的期许,《工人日报》专访到为国产科幻量身打造世界观的4位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: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,物理所研究员魏红祥、梁文杰,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。

  从公式到屏幕

  《流浪地球2》和《三体》之所以被定义为国产科幻的里程碑,其中重要的指标就是有一套庞大而完整的世界观(影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观点和看法)。

  无论是“引爆月球”“数字生命”“太空梯”“古筝行动”这些大的构想,还是图恒宇墙壁上,魏成屋子里那些作为背景板存在的密密麻麻的公式,都有科学顾问们的硬核支撑。

  据了解,《流浪地球2》聘请了19位各领域专家,组成科学顾问团,为影的世界观做了详尽的设定。全片剧本7万字,而背后的世界观内容却超20万字。剧版《三体》在7年的筹备拍摄过程中,先后有六七十位科学顾问加入其中。

  “科学顾问”作为国产科幻的新鲜力量,对于影视工业是第一次,对于科学家群体也是第一次。他们不但创造了作品中的全新世界,也创造了一个国产科幻工业的全新格局。

  王元卓为《流浪地球2》贡献了“人在回路”的剧情线。“我们不能苛求科幻影中的科学知识是百分之百准确的,这是一个大的前提。”在他看来,科学性和艺术性需要寻找到一个平衡点,才能让观众被“真实感”带入剧情的同时,享受脑洞大开带来的绚丽观感。

  “对人工智能、数字生命、脑机接口等这些我们已知的、已有共识的科学知识的设定,要更加专业。同时,对未来的假想要有一定合理性,至少在设定的时间点上是有可能实现的。”

  在他的设计下,影片中的550系列智能量子计算机,体积很小甚至可以随身带上月球,但算力超强,并且不断地迭代,它的出现和发展也使影片对数字生命的探讨有了现实依据。这样的畅想并不虚幻,因为从量子计算机、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出发,观众可以毫无障碍地接受和理解,甚至还会进一步地思索和探究。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